亚马逊备受瞩目的年度夏季大促Prime Day刚刚鸣枪起跑,却迎面遭遇了”关税寒流”。根据市场研究机构Numerator发布的初步数据,这场电商盛事在启动后的关键前四小时内,其平台销售额较去年同期显著下滑13.7%。开局遇冷,为整个活动蒙上了一层阴影。
ATFX官网http://atfx-trade.com分析:此次销售额下滑并非偶然。美国近期针对一系列中国进口商品加征的惩罚性关税,成为笼罩在亚马逊Prime Day上方的最大阴云。这些关税覆盖了消费者在促销期间最为热衷抢购的品类——从智能家电、电动工具到服装鞋履等日常消费品,均面临关税成本激增的压力。部分热卖商品关税甚至高达25%,卖家不得不将部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直接削弱了平台”全网最低价”的核心吸引力。
分析机构Evercore ISI分析师指出,关税冲击波对亚马逊生态系统的伤害是双向的:一方面,消费者对价格高度敏感,高关税商品即使打折,其最终到手价也可能高于往年,导致消费热情冷却,”持币观望”心态蔓延。另一方面,依赖中国供应链的众多第三方中小卖家,在备货与定价策略上陷入两难。一些卖家因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被迫减少参与促销的折扣力度和商品投放数量,进一步降低了平台的整体优惠氛围。
面对关税高压,亚马逊也并非被动等待。平台正积极鼓励卖家调整供应链布局,将部分产能转向越南、墨西哥等享有更优惠关税待遇的地区,试图从源头规避高额关税。同时,亚马逊内部也在加大补贴力度,通过临时性佣金减免和物流费用优惠,帮助第三方卖家维持促销价格竞争力。此外,平台今年显著加大了对亚马逊自有品牌产品的推广权重,这些产品受外部关税政策影响相对较小,成为亚马逊抵御外部风险的重要缓冲地带。
虽然开局略显低迷,但Prime Day作为亚马逊全年最重要的流量与销售引擎之一,其最终成败仍需看整个活动周期的表现。关税带来的长期结构性挑战却不会随促销结束而消失。随着全球贸易环境波动成为新常态,亚马逊及其庞大的卖家网络亟需建立更灵活、更具韧性的供应链和定价体系。这不仅关乎一次大促的业绩,更决定着在日益复杂的国际贸易棋局中,亚马逊能否继续为消费者守住”价格”与”丰富性”的双重护城河。
亚马逊Prime Day的这次”减速开局”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当全球贸易的齿轮发出刺耳的摩擦声,即使是最强大的电商巨头,其精心策划的消费盛宴也难免在关税的重压下微微震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