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的记者席上,全球媒体负责人屏息聆听,普京面对镜头直言不讳:“这不是转向亚洲,而是自然合作。”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期间会见了全球主要通讯社负责人,就当前最紧迫的国际热点问题发表立场鲜明、措辞强硬的表态。
在俄乌冲突问题上,普京划出清晰红线:“以和平方式结束最好,但如果无法达成协议,俄将通过军事手段实现目标。”他特别强调不会允许乌克兰拥有可能对俄罗斯构成威胁的武装部队1。
同时,普京首次公开确认俄罗斯愿意在22日之后与乌克兰重启谈判,并罕见表示“愿与包括泽连斯基在内的任何人举行会谈”1。
01 俄乌冲突:普京的“双轨战略”
普京对乌克兰问题的表态呈现出罕见的两面性。一方面,他明确表示俄罗斯准备重返谈判桌,称俄乌谈判团队可能在6月22日之后举行会谈1。这种开放姿态与月初的强硬立场形成鲜明对比。
ATFX官网分析:就在两周前,当乌克兰提出30-60天停火协议时,普京曾以尖锐的“我们能谈什么?” 六个字反问引爆全场7。当时他直斥基辅当局为“恐怖组织”,认为停火只会让乌方获得喘息机会,重整军备10。
普京解释立场转变的战略考量:“与乌方领导人的会晤在俄乌谈判最后阶段举行‘是可能的’,这样就可以‘画上句号’。”但他同时警告乌克兰不要拖延谈判进程。
军事层面,普京明确划出红线:若和平方式无法达成协议,俄罗斯将通过军事手段实现目标。他特别强调“不会允许乌拥有可能对俄构成威胁的武装部队”。
这一表态暗示了俄罗斯的核心安全关切——即使冲突结束,乌克兰的非军事化仍是莫斯科不可妥协的要求。
02 中东斡旋:普京的棋局
在以色列与伊朗冲突问题上,普京正积极塑造“调解人”角色。6月18日与阿联酋总统穆罕默德通话时,他明确表示 “俄罗斯愿意为推动以伊对话提供斡旋协助” 。
这一外交努力并非突发奇想。自6月13日以伊冲突爆发以来,普京已分别与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通话。在与伊朗领导人通话中,普京就以色列袭击导致的伊方人员死亡表示哀悼,并谴责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违反《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
但普京的调解立场保持微妙平衡。他同时向以色列传递关键信息:伊朗核问题应“仅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解决”,呼吁双方重返谈判桌。这一立场与特朗普政府存在交集——特朗普曾表示接受普京担任以伊冲突调解人。
克里姆林宫的声明揭示了俄罗斯的中东战略考量:“双方均对伊朗和以色列冲突的持续升级表示严重关切,认为这可能给整个地区带来极为负面的后果。”对俄罗斯而言,中东局势稳定关乎其南部边境安全及能源利益。
03 东方伙伴:“自然方向”的战略定位
面对西方记者关于俄中关系的问题,普京给出精妙定义:“我去年就说过这点,这与俄罗斯向亚洲的什么转向无关。不是。这是合作的自然方向。”
普京强调这种合作基于经济现实:“经济规模在增长,俄罗斯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就注意到了中国的发展趋势,当时俄罗斯就已开始构建对华关系。”6
这一表态发生在重要外交活动前夕。6月20日,普京将在圣彼得堡会见出席论坛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3。俄总统助理乌沙科夫提前透露了会谈基调:“将就俄中关系发展各项议题展开讨论,俄中关系总体发展得是非常非常好。双方对此表示满意,并将双方关系定位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能源合作仍是双边关系的压舱石。俄罗斯通过“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对华输气量持续增长,2024年达300亿立方米,2025年预计提升至380亿立方米。在西方制裁背景下,中国对俄罗斯北极液化天然气项目的投资占比近30%,为俄罗斯经济提供了关键支撑。
04 经济困境:制裁下的战略调整
普京的多线外交攻势背后,是俄罗斯日益严峻的经济压力。俄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5月,俄联邦预算油气收入同比下滑14.4%,主要受石油出口价格下跌影响。
更令克里姆林宫忧心的是战略项目的流产。曾被寄予厚望的土耳其天然气枢纽计划,因俄气高管认定“不切实际”而正式放弃。该项目本是普京2022年为替代受损的“北溪”管道提出的战略方案,如今黯然退场。
面对困局,俄罗斯将目光转向东方。俄能源部长齐维廖夫近期与中国驻俄大使深入讨论扩大对华供应及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普京曾直言“能源合作是中俄关系发展的‘火车头’”,在西方制裁收紧的当下,这一表述更具现实意义。
金融领域的去美元化也在加速。2023年中俄贸易额创历史新高,2024年继续增长,双边结算90%以上使用卢布和人民币,美元几乎被挤出交易体系。
05 全球棋局:普京的策略困境
普京在圣彼得堡的发言揭示了一个多线博弈的战略态势。俄乌战场、中东冲突与亚太外交构成三重棋局,每步落子都需精妙权衡。
在乌克兰方向,普京面临战术困境。一方面要维持军事压力,另一方面又要展现和谈诚意。他在会见媒体负责人时呼吁乌方不要拖延谈判,暗示莫斯科已失去耐心。
中东调解角色带来机遇与风险。特朗普对普京调停者角色的认可为俄罗斯提供了难得的外交空间5。但伊朗对俄罗斯的“有限支持”已显露不满——德黑兰用“不参加核问题谈判”的行动表达失望。
俄中关系的深化也存在微妙挑战。俄罗斯著名国际问题专家科尔图诺夫指出,面对西方国家时,中国和俄罗斯始终拒绝“零和”博弈的理念9。但两国经济结构性问题——俄罗斯的资源依赖与中国的发展转型——可能影响长期合作深度。
普京在论坛期间特别强调:“再重复一次,这不是向亚洲的转向。”6这一表述既是对西方担忧的回应,也暗示俄罗斯仍希望保持外交多向性。
圣彼得堡的讲台上,普京面对全球媒体镜头,同时应对着三场地缘政治博弈:西线是炮火未息的乌克兰战场,南翼是随时可能爆炸的以伊冲突,东方则是日益紧密的中俄合作。当记者追问俄中关系是否意味战略转向时,他给出耐人寻味的答案:“这不是转向亚洲,而是合作的自然方向。”
在论坛走廊里,外交官们低声讨论着普京话语间的战略信号:当他说“和谈窗口正在关闭”时,军事方案已准备就绪;当他承诺“调解以伊冲突”时,俄罗斯的中东存在感正在提升;当他定义俄中关系是“自然合作”时,美元在双边贸易中已被挤出九成结算。
三场棋局,一个玩家。普京的多线博弈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