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FX官网:财政增量储备政策待命,万亿级资金整装待发

一纸政策预案背后,是中国财政应对复杂局面的未雨绸缪。

“同样的支出规模,支出时间越早,越快形成实际支出,政策效果越佳。”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杨志勇的这句话,道出了当下财政政策的核心逻辑1。2025年6月末,当上半年经济数据即将揭晓之际,财政工具箱已悄然开启新的储备空间。

就在今天,中证报头版发文释放明确信号:财政增量储备政策有望适时推出。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市场关注,多家机构分析师连夜调整下半年预测模型。

ATFX官网分析:在赤字率已达4%、新增政府债券规模同比增加2.9万亿的背景下,财政政策仍预留了充足的储备工具和政策空间6。财政部部长蓝佛安早在3月就埋下伏笔,强调中央财政为应对内外部不确定性预留了政策余量。


01 政策转向:增量储备的紧迫信号

2025年的财政政策从一开始就带着“更加积极”的烙印。蓝佛安在年初全国两会期间直言:“‘更加积极’是多年来首次出现的一个词,大家都很关注。”这一表述为全年财政扩张定下基调。

上半年财政政策已显现超常规力度:前5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11.3万亿元,同比增长4.2%;中央本级支出增速高达9.4%。政府债券发行更是创纪录——国债发行量同比增长38.5%,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增长36.6%。

但外部环境风云突变。随着全球贸易摩擦加剧,二季度经济复苏动能有所减弱。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在6月26日的发布会上坦言,要把“外部冲击的不确定性和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在这一背景下,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特性凸显。财政部明确表示,将“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为下半年可能出现的经济波动提前布局。

02 政策工具箱:万亿级储备弹药整装待发

财政增量储备政策并非空穴来风。招商银行研究院总经理助理谭卓预计,下半年财政将额外筹集5000亿元到10000亿元增量资金,用于对冲外部不确定性的影响51。这些“储备弹药”将以两种形式存在:

超长期特别国债扩容首当其冲。今年原计划发行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已较去年增加3000亿元9。民生证券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陶川指出,下半年可能继续增发此类国债,特别是考虑到“两新”政策效果明显1。

目前,“两新”政策已释放强劲动能:设备更新方面,第一批约1730亿元资金安排到16个领域约7500个项目;消费品以旧换新前两批共1620亿元资金已下达7。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是另一个选项。2022年推出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曾发挥重要作用,此次可能设立升级版本。国盛证券首席宏观固收分析师杨业伟认为,内需对财政支持的依赖度较高,后续财政加码支撑内需仍有必要。

这一系列储备工具将与上半年政策形成接续。蓝佛安此前强调,政策要“前后贯通,接续发力,确保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

03 资金流向:三大领域的精准投放

增量资金不会“撒胡椒面”。从政策导向看,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将成为三大重点投放领域。

促消费仍是重中之重。陶川分析,提振消费仍需要财政出力,资金将对生育、就业、服务消费等民生领域予以支持。今年已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前5个月相关商品销售额超1.4万亿元。7月将下达的第三批以旧换新资金,有望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

科技创新获得强力支撑。山东省2025年省级财政将投入10亿元左右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1;全国科学技术支出超1.2万亿元,增长8.3%6。科技部、财政部等7部门联合推出政策,要求“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1。

民生保障筑牢安全网。前5个月,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9.2%,教育支出增长6.7%1。今年全国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均接近4.5万亿元6,增量政策可能继续向基本民生倾斜。

04 政策效能:支出提速与结构优化并举

财政资金的效能提升成为今年突出亮点。杨志勇指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表现在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上,而且进一步强调财政支出进度”1。这种“靠前发力”的策略正在显现效果:

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时间较去年提前约1个月。前5个月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再融资债券已发行1.63万亿元,完成今年2万亿元限额的81.5%,化解地方债务风险进展显著。

支出结构优化同步推进。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李旭红分析,财政支出“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9。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指出:“民生支出占比持续提高,是发展阶段变化的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

这种精细化管理延伸至资金使用末端。国家发改委将“分领域制定落实到每月、每周的‘国补’资金使用计划”,保障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全年有序实施。

05 央地协同:转移支付破解地方财政困局

面对地方财政压力,中央的转移支付成为关键支撑。2025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达10.34万亿元,同口径增长8.4%,重点增强地方自主财力。

转移支付结构也发生重要变化: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减少专项转移支付。这一调整赋予地方更大资金使用自主权,使其能够因地制宜解决发展难题。

同时,中央安排“促进高质量发展激励资金”,引导地方提高发展质量。山东省财政厅厅长李峰透露,该省作为财政科学管理综合试点省份,正努力“在财政科学管理上蹚出新路子”。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使用范围也在拓宽。今年4.4万亿元新增专项债将重点用于投资建设、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9,直指地方经济痛点。

06 风险防控:在扩张与可持续间走钢丝

积极财政背后,风险防控的弦始终紧绷。4%的赤字率已是近年高点9,如何平衡政策力度与财政可持续性考验决策智慧。

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成为破题关键。财政部要求“坚决落实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要求,把钱花在刀刃上”。罗志恒认为,在财政紧平衡背景下,零基预算改革“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规范税收优惠政策是另一抓手。李旭红指出,这能解决税收优惠政策“碎片化、不透明”等问题,减少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壁垒。

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取得实质进展。前5个月再融资债券发行已完成全年计划的81.5%,为地方政府减轻了历史包袱。蓝佛安强调,要“持续用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9,确保财政扩张不以积累系统性风险为代价。

07 全球视野:中国财政的独特路径

在全球经济分化加剧的背景下,中国财政政策走出了一条独特路径。与部分发达国家被动应对危机不同,中国政策更具前瞻性和储备性。

蓝佛安明确表示,宏观调控要与经济情景相适配,财政政策需要相机抉择,因势而动。这种灵活性和预见性,使中国财政政策在全球不确定性中保持定力。

政策工具的创新同样具有中国特色。“两新”政策将产业升级与消费刺激巧妙结合,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则打通财政与金融的协同1。这种多政策工具协同发力的模式,超越了传统凯恩斯主义框架。

随着增量储备政策适时推出,中国财政政策将再次展现其“持续用力、更加给力”的特点,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财政部预算司的灯光深夜未熄。官员们案头摆放着两份文件:一份是刚出炉的6月PMI数据,显示制造业仍在荣枯线边缘;另一份标着“机密”的政策预案,详细列明增发特别国债的三个可选方案——5000亿、8000亿或1万亿。

“外部冲击的不确定性”,李超在发布会上的这句话7,此刻成为政策预案最好的注脚。当全球贸易版图震动加剧,中国财政的储备工具箱已经打开。这些预案不会立即启用,但正如蓝佛安所言:“中央财政预留了充足的储备工具和政策空间”。

在政策储备室中,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系统已完成压力测试,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设计方案静待激活指令。这些“预备队”不一定会全员投入战场,但他们的存在本身,已为中国经济下半场的复苏之路增添了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