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H20的“有限利好”:治标难治本
尽管H20性能较H100大幅缩水(算力约为1/10),但其供货恢复仍为国内AI训练和推理提供了短期解决方案。然而,这一利好存在明显局限:
- 性能天花板:H20的INT8算力仅148TFLOPS,难以支撑大模型企业的前沿需求;
- 替代成本:部分企业已转向华为昇腾等国产芯片,二次迁移成本高昂;
- 政策风险:美国出口管制的不确定性仍存。
对腾讯、阿里等云大厂而言,H20更多是存量业务的“止血剂”,而非增量突破的“加速器”。
二、战略分化:腾讯“精耕” vs 阿里“拓荒”
面对相同的市场环境,两家巨头的云业务策略呈现显著差异:
1. 腾讯:利润优先的防守姿态
- 资本开支收缩:2023年腾讯CAPEX同比下滑18%,Q4云业务甚至实现毛利率转正;
- 聚焦高附加值场景:收缩IaaS标准化产品线,转向金融、音视频等PaaS/SaaS解决方案;
- 联动微信生态:将云服务深度嵌入企业微信、小程序等自有场景,降低获客成本。
2. 阿里:规模至上的进攻逻辑
- 持续重投入:2023年阿里云CAPEX仍达120亿元,重点布局AI基础设施;
- 全栈自研押注:倚重“通义千问”大模型+磐久服务器+倚天710芯片的垂直整合;
- 价格战激进:2024年初核心产品降价55%,不惜以利润换市场份额。
(数据对比:2023年阿里云营收1061亿元,增速6%;腾讯云未单独披露,但企业服务收入增速降至低个位数)
三、财务镜像:收入结构暴露底层逻辑
两家公司的财报数据进一步验证战略差异:
- 阿里云:公有云占比超60%,但利润波动剧烈(2023Q4因价格战调整EBITA骤降41%);
- 腾讯云:私有云+行业解决方案贡献过半收入,金融云市占率连续三年超20%,毛利率稳定在30%+。
这种分化实则是“规模经济”与“价值经济”的路线之争:阿里赌的是云计算作为数字经济水电煤的长期基础设施地位,而腾讯更看重短期与企业数字化升级的协同效应。
四、未来挑战:政策与技术的双重博弈
- 算力自主可控:国产芯片替代进度(如华为昇腾910B性能达H20的80%)将直接影响云厂商成本结构;
- AI商业化落地:大模型从训练转向推理阶段,可能重塑云服务需求格局;
- 政企市场争夺:在金融、政务等关键领域,数据安全要求正推动混合云成为新战场。
结语
H20的恢复供货或许能短暂缓解中国云产业的焦虑,但真正的竞争早已超越硬件层面。腾讯与阿里的战略分化,本质上是对云计算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押注——是继续烧钱换规模,还是转向精耕细作?这场路线之争的结果,或将决定下一阶段中国云计算的产业格局。
(注:本文数据截至2024年一季度公开财报及行业研报)
延伸思考:在AI浪潮下,云计算是否正在从“资源型生意”向“能力型服务”跃迁?腾讯的“轻资产”策略会否错失下一代基础设施的话语权?阿里又能否在投入与盈利间找到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