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标志性的“关税侠”形象正在生活成本压力前悄然退却,一场围绕美国消费者钱包的政治经济博弈已拉开序幕。
“总统特朗普终于承认了我们早已知晓的事实:他的关税正在让美国民众承受更高物价。”弗吉尼亚州民主党众议员唐·拜尔在最近的一份声明中如是说。
11月14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超过200种进口商品豁免关税,从橙子、巴西莓、辣椒粉到可可粉、化肥等。
这一行动标志着特朗普政府激进关税政策的重大回撤。《金融时报》评论称,这凸显降低关税可能为消费者带来一定缓解,而提高关税则可能导致价格上涨。
01 政策转向
长期忽视甚至否认关税会推高消费品价格的美国政府,上周出现了令人意外的政策转向。
特朗普行政令规定,从美国东部时间11月13日起,不再对部分农产品征收所谓“对等关税”。这些豁免适用于美国政府今年4月对全球多国采取的“对等关税”。
白宫官员曾讨论过相关方案,对已签署贸易协议的国家豁免相关产品关税。
但上周五晚公布的政策豁免范围扩大到了所有被采取所谓“对等关税”的国家,产品豁免清单也超出预期。
分析人士认为,白宫此举承认了关税从一开始就推高了物价的现实。
02 生活成本危机
特朗普政府政策转向的背后,是美国家庭日益沉重的物价压力。
根据最新公布的9月消费者价格指数,美国碎牛肉价格同比上涨近13%,牛排价格涨幅近17%。这两类商品涨幅均为3年多来最大。
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提供的资料显示,“年度食品杂货通胀正以两年来最快速度上涨”,而“能源通胀在8月到9月之间单月就飙升了1.5%”。
03 政治压力加剧
在11月的地方选举中,民主党人凭借“负担能力”的口号大举击败共和党候选人。
此后,美国政府和共和党内部就如何回应选民对生活成本的不满相互指责了数日,特朗普正是在此背景下做出了豁免进口食品关税的决定。
多项民调数据显示其在经济议题上的支持率低迷。据美国民调网站Realclearpolitics.com的数据,有56%的民众不认可总统在经济问题上的治理表现。
特朗普豁免关税之际,白宫正面临共和党内部越来越大的压力,要求解决生活成本问题。
04 贸易战降温
本次关税豁免并非特朗普贸易政策的首次调整。
7月底,在8月1日所谓“对等关税”大限来临之际,美国与日本、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相继达成初步协议。
特朗普宣布已与欧盟达成贸易协议,对欧盟输美商品征收15%的关税,远低于此前威胁的最高50%的关税。
本月以来美国已分别与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达成贸易协议,和特朗普早前威胁的税率相比,最终关税均有下降。
据多家机构预计,美国实际关税税率最终将落在15%-20%之间,远高于2024年2.4%的水平。
05 不稳定的平衡
然而,贸易专家认为这更像是战术调整而非战略转变。
中诚信国际主权部资深分析师王家璐表示:“贸易战虽呈现缓和迹象,但更可能是新阶段战略博弈的过渡期,而非终结。”
她指出,美国对外政策高度政治化,关税等政策工具往往服务于政治诉求,体现出非连续性和长期博弈的特征。
惠誉评级首席经济学家布莱恩·库尔顿则认为,至少在特朗普政府任期内,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将成为常态,对于其他国家来说,10%左右的税率或许已是最好结果。
06 更多干预将至
特朗普政府的行动预示着未来可能出台更多价格干预措施。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特朗普政府正在准备一项更广泛的计划来应对生活成本问题,包括可能的直接支付和更有针对性的关税减免。
美国最大商业游说团体美国商会对白宫此次关税调整表示欢迎,并呼吁采取更多类似行动。
美国商会首席政策官尼尔·布拉德利在声明中称:“我们鼓励政府以今日宣布的举措为基础,为其他难以从国内渠道获得的产品提供额外关税减免。”
随着2026年中期选举的潜在挑战逼近,白宫的经济政策重点已明确转向控制生活成本。
特朗普的贸易战尚未结束,但他在关税政策上的战略性后退表明,当美国消费者的钱包受到威胁时,即使是“关税侠”也不得不低头。
一场围绕价格控制的干预大幕正在拉开,而贸易战的烈度,将不得不让位于国内生活的负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