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大棒挥舞五月有余,美国通胀数据却意外疲软,一场本应席卷消费市场的价格海啸,竟似被无形堤坝悄然阻隔。
特朗普政府自今年2月起实施的多轮关税加征,理论上应如巨石入水激起千层浪。当经济学家们严阵以待通胀飙升时,美国核心PCE通胀率却稳居2.7%水平,与去年末相差无几13。
这种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令市场陷入困惑——高关税为何尚未点燃美国物价?
01 关税传导的三重缓冲机制
高盛在7月8日发布的深度报告中揭示了这一谜题的答案:一套由政策规则与企业策略共同构筑的三层缓冲系统,暂时吸收了关税冲击13。
时间差屏障成为第一道防线。4月初才生效的核心高额关税(部分商品税率达25%-40%),因远洋运输周期获得了天然缓冲。
已装船货物享有豁免权,使得这些商品在5月初才真正进入关税影响范围1。政策生效与市场反应之间,因此被嵌入了一个月的“真空期”。
支付延期机制构成第二道缓冲。美国海关允许采用自动支付系统的进口商将关税缴纳推迟最长1.5个月。
这意味着5月抵港的货物,其关税成本可能迟至6月才进入企业账目3。这种制度性宽限,为进口商争取了关键的现金流调整窗口。
ATFX官网分析:最具策略性的缓冲来自企业囤货潮。2025年前三个月,美国汽车、钢铁和铝制品进口量较趋势水平激增4000亿美元(年化值),形成庞大的“关税前库存”。
当关税正式实施后,同类进口骤降至低于趋势1000亿美元1。这种超前采购使25%的法定关税率对实际有效税率的提升,从预期的3个百分点压缩至2.3个百分点。
02 全球博弈:出口商的意外让步
与2018年贸易战截然不同的是,此次外国出口商展现出罕见的妥协姿态。高盛测算显示,约20%的关税成本已被出口商通过降价主动吸收13。
这一比例远超2018-2019年贸易冲突期间的近零承担水平,甚至高于近期地区联储调查显示的4-12%区间。
这种转变背后,是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贬值带来的议价空间,以及全球产能过剩行业(如钢铁、基础金属)的激烈竞争压力4。
更深层的博弈发生在资源领域。面对美国对金砖国家加征10%关税的威胁,俄罗斯铜业公司迅速调整策略,宣布扩大对中国电解铜出口并以卢布结算,规避美元体系风险4。
这种“去美元化”的供应链重构,客观上缓解了美国市场的直接成本冲击。
03 消费端的渐进式传导
剩余80%的关税成本正在美国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悄然分摊,但其传导速度呈现令人惊讶的渐进性。
高盛模型显示:若关税影响在首月完全传导,核心PCE本应跃升0.9%。但现实数据仅录得0.3%的增幅3。
传导进程呈现清晰的时间梯度:首月转嫁率接近0%,次月升至10%,第三个月达到40%1。
这与2018年的传导速度形成鲜明对比——当时首月转嫁率即达50%,三个月内突破70%3。
当前企业的克制源于三重压力:消费者储蓄率已跌至3.2%的16个月新低1,零售竞争白热化(亚马逊上千种商品被迫涨价30%却遭遇销量下滑)8,以及企业自身利润空间相对充裕的暂时缓冲。
04 风暴预警:年底通胀的“债务偿还”
缓冲机制终有极限。高盛首席经济学家Jan Hatzius团队维持核心预判:年底核心PCE通胀将升至3.3%,其中约1个百分点直接归因于关税影响13。
传导加速信号已然显现。美联储商业调查与高盛分析师指数(GSAI)显示,企业计划最终转嫁50-60%的关税成本3。
这意味着未来数月将迎来成本传导的集中释放:
- 汽车领域:因库存消耗周期结束,新车价格或跳涨5-8%
- 消费电子:显卡、手机等进口依赖度高的品类面临二次涨价
- 基础金属:铜进口关税若从25%升至50%,相关制品成本链将重构79
摩根大通研究所的测算为此提供了注脚:美国年营收1000万至10亿美元的企业面临823亿美元新增关税成本,相当于每名员工分摊2080美元(年均薪资的3.1%)5。
这笔巨额账单终将在消费者物价中显现。
05 政策迷雾中的市场困局
当前最令企业窒息的并非关税本身,而是政策的不确定性漩涡。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的“宣布、推迟、取消和恢复似乎是随机的”2,导致企业陷入决策瘫痪。
铜市成为典型样本:当特朗普威胁对进口铜加征50%关税,LME铜价单周下跌1.63%,而美国买家6月突击进口激增22%79。
这种恐慌性采购进一步扭曲价格信号,使库存数据(LME库存达97,400吨年内新高)失去市场指引意义9。
更大隐患在于供应链的断裂风险。当美国电商平台Temu因关税将跑鞋价格从14美元骤提至27美元时8,其物流负责人坦言:“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让企业难以规划”8。
这种焦虑正驱动制造业上演迁徙潮——印尼青山集团斥资50亿美元在墨西哥建不锈钢厂,宁德时代赴印尼开发镍钴矿,都是对关税高墙的迂回应对4。
截至7月10日,美国海关数据显示有效关税税率仅上升7.2个百分点,远低于14个百分点的政策目标1。
但物理学家早已揭示:被压缩的弹簧积蓄的能量,与形变程度成正比。
经济规律如同地心引力,人为干预只能延迟其生效,却无法令其消失。当企业库存见底、延期支付到期、出口商让利触顶,三重复合缓冲垫将同时失效。美联储最担忧的剧本——通胀在降息周期中反弹——或将因这场延迟的风暴成为现实。